11月27日,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發佈《2014年最不發達國家報告》,該機構與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合作在中國舉辦了報告發佈會。按照聯合國的定義,最不發達國家包括48個國家,主要是分佈於非洲撒哈拉以南國家、部分亞洲國家與少數加勒比地區國家,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
  這個報告為最不發達國家的現況提供了一個全景式的描述,報告的核心是強調通過結構轉型,來剋服當前最不發達國家發展中出現的悖論:有增長,無發展或有增長,少發展。報告認為結構轉型的關鍵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有就業的增長,同時強調了基礎設施與製造業的增長、高附加值的製成品出口的重要性。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給每個國家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體系風險。全球金融、外匯市場的波動,糧食、能源、原材料價格的暴漲暴跌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傷害最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世界糧食價格的大幅上漲對最不發達國家造成了很大傷害,並引發了一些國家的大規模騷亂。為此,我們要反思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對全球經濟與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的不良影響。
  最不發達國家應當認識到:要剋服國家政治經濟的脆弱性,必須形成發展問題上的共識,並形成一個強有力的以發展為導向的國家領導力量。在建設國家發展能力方面,東亞尤其是中國的發展經驗能夠給它們提供很多啟示。具體來說包括幾個要素:國家專心於發展,有長遠目標計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騰飛打下支撐的基礎;開放性發展,主動參與全球分工體系,融入全球市場,同時花大力氣防範外部風險;適時提出包容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如今,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為最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提供了空前的機遇,它們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投資與出口機會,同時可以得到發展模式的啟示。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與它們同屬最不發達國家的行列,人均GDP處於世界“墊底”的地位。經過30多年,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在經濟社會政治方面取得了全面的進步。中國經濟的巨大成功使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看到了擺脫貧困、走向發展的希望。
  中國長期以來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保持關註,無論是在它們爭取獨立民族解放,還是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都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同時,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一道長期致力於爭取國際經濟體系的改革,提升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話語權,為穩定、改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經濟政治環境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中國的和平崛起,使得中國與最不發達國家的關係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的發展不僅將提高中國對最不發達國家的物質援助,同時,它們也將從研究、借鑒中國的發展經驗方面獲益。▲(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編輯:SN17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kuymjbye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